“东北大花”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棉衣、棉被的传统图案,很多人认为它很土,但是最近随着哈尔滨的爆火,东北大花也跟着出圈,红红绿绿的底色再配上大红大绿的花,瞬间打破了冬日的沉寂,眼前一亮,成为最时尚的穿搭。今天,龙池牡丹带您深入了解东北大花,探寻大火密码。
那这种土味花布究竟来源何处?
不少人说来自于前苏联装饰风格影响,但真正发明东北大花布的作者是1952 年的上海华东纺管局设计室,当时刚刚解放,布料都是黑白灰为主的色系,比较单一,不符合日渐丰富的人民生活,为了号召展现更有精气神的民族风貌,打破当时单调暗沉的搭配,通过下乡调研,设计室当年便在被面大花图案上取得突破,推出孔雀牡丹、鸳鸯戏水、百鸟朝凤、农家乐四大花布图案,随后设计室又陆续推出李叔希的孔雀团花、张至煜的红牡丹、汪南嵩的锦凤。
其中,由陈克白设计的「牡丹凤凰」广受大众喜爱,而牡丹系列也是后来大家最为熟悉的东北大花布经典图案。不过,也有人认为最早的“凤穿牡丹”图案源自东北的一家印染厂,其较早结束了没有国产印花布的窘况。正是因为这种首创,在很多人心里,最正宗的大花布就是二尺三宽幅、只有红绿蓝三色的东北纯棉布,根据所印的凤凰大小的不同,还有着“大凤”“小凤”的别称。(牡丹凤凰图样)
(凤穿牡丹图样)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小品冲上全国大舞台,“大花衣”“大花袄”成了东北小品演员的常见造型,更让“东北大花”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浓烈艳丽、带有强烈色彩冲击感和喜庆吉祥图案的“大花布”以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瑰宝。
除了颜色鲜艳的大红大绿吸引着每一个人,离近了仔细瞅,会发现上面的图案精致古雅,盛放的牡丹栩栩如生。热水壶、枕巾、大棉被、大棉袄等牡丹印花物件是几代人的回忆,牡丹更可以说是中国人心中的“国民之花”,在我国素有“国色”“国艳”的美誉,号称“百花之王”。姚黄魏紫,浓墨浅粉,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说不尽的风流袅娜,雍容气度,历代以来人们对牡丹的喜爱有增无减。
细谈牡丹纹样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隋时,隋炀帝曾在洛阳建立西苑,并将牡丹移于西苑之内,自此牡丹进入园林,拉开了牡丹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宋许多文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刘禹锡《赏牡丹》)、“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宋代吕夷简《咏牡丹》)等。同时,牡丹纹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画作、衣物、器皿之上。
(唐 花鸟纹锦散花牡丹纹)
大红大紫的牡丹花,热烈奔放,欣欣向荣,绣在新人的被面上,张贴在门窗、粮囤上,多么使人感到喜庆和欢乐。这些以牡丹花为主调的吉祥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牡丹与其他花鸟以及山石的不同组合,可以表现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牡丹与石头或梅花的组合寓意“长命富贵”;牡丹与鹭鸶象征“一路富贵”;牡丹与白头翁(鸟)象征“长寿富贵”或“富贵姻缘”;牡丹与桃的组合同样象征“富贵长寿”;牡丹与玉兰在一起象征“玉堂富贵”,亦即“富贵之家”;牡丹与海棠一起寓意“富贵满堂”,即“老少同贵”;牡丹与鱼的组合寓意“富贵有余”;牡丹图案周围饰以月季、长春草等,象征“富贵长春”,瓶(平)插牡丹寓意“富贵平安”等等。
牡丹图案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一方面它不仅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美丽憧憬和希望,也是民族繁荣与昌盛的象征;另一方面在于它具有祈求、祝贺与吉祥的基本内涵,同时又具有“象征”的本质特征,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比用直截了当的语言更能表达出含蓄、细微以及耐人寻味的意蕴。
花形硕大的牡丹,色泽艳丽,可以极大地冲击人们的视觉,为人们呈上一次感官盛宴。"东北大花"的走红,火得不仅仅是服饰,更是以牡丹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潮元素,从自然当中瑰然绽放的牡丹,到东北大花被上的吉庆图样,植物总是寄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美好愿望。
龙池牡丹立足牡丹产业,公司布局涉及牡丹种植、牡丹培育、牡丹产品加工、牡丹文化传播等领域。龙池牡丹以传承牡丹国粹文化为使命,致力于推动牡丹产业发展,为牡丹绽放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