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花卉一直是人们表达情感、美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在众多花卉中,牡丹因其华贵的气韵、丰满的花型和丰富的色彩,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花种之一,而牡丹插花艺术更是中国花文化、中国传统插花的精髓。今天,龙池牡丹就带大家回溯牡丹插花艺术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牡丹插花就已经萌芽,牡丹已是传情、交友的信物。唐代时期,牡丹插花开始盛行,并出现了插制。《花九锡》中记载了唐代宫廷牡丹插花“重顶帷、金剪刀、甘泉、玉缸、雕文台座、画图、翻曲、美醑、新诗”等九大牡丹插花插制、评品、赏析的规制,可见牡丹插花的艺术极致。
在宋代,宫廷插花的风格开始发生了变化。受当时伦理观的影响,儒家理学法则在插花艺术中得到了体现。这时,牡丹插花的搭配方法和花材选择都变得更为考究。直系配材方法与旁系配材方法成为了主流,花材的品格高下成为了决定取舍的关键。同时,对于插花放置的场所、剪截工具、供养的水质、几架以及挂画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显示了宋代宫廷对于插花的重视。宋代的牡丹插花作品常常被描述为“三面漫坡,牡丹约千余丛,各有牙牌金字,上张大样碧油绢幕。”这种大规模的插花场景,往往让人惊叹不已。
到了明代,牡丹插花在理论、技艺、方法等方面形成完整的体系,插花专著也不断问世。张谦德在《瓶花谱》中将牡丹列为最高等级花材“一品九命”,并介绍了“灯燃”、“蜜养”等牡丹保鲜良方。牡丹插花在明代融合了科学之理与和合之美,渲染了“禅·茶·花合一”的哲学与科学理念。
清代后期社会动荡,插花艺术慢慢走向“以病为美”的误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插花艺术得以复苏。2008年,中国传统插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丹插花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牡丹插花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但无论如何变化,牡丹插花都以其华贵的气韵、丰富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花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池牡丹围绕当前牡丹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进行牡丹产业创新性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对牡丹盆栽、鲜切花进行四季培育,为牡丹插花提供花材保障,使牡丹插花不仅仅作为一种花卉艺术,更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感的表达方式。